網頁

2008/10/24

南台灣創作之旅 ~ 線西古法製鼓

坐著遊覽車,趕鴨似的行程,下車就是吃,這樣機械式的旅遊經驗,相信很多人都有過,這次攝影課外拍的南台灣創作之旅,也跳脫不了這樣的模式,但卻不是玩樂,而是以攝影為主題的旅行。

這次出團的人數可塞了一台遊覽車,為的不只是充實的行程,還邀請了攝影界裡有著獨到的攝影眼的吳文鏡老師來指導,有許多人都是衝著老師的名氣而跟團的,而接下來的2天裡,老師獨到的眼光,讓我們為之驚嘆!

清晨5點半,這個時間正是美好週六的賴床時間,但我們卻是開著車,正為了集合快遲到而趕路著,正因為吳老師的一句話,讓大家這麼準時,為的就是捕捉那一瞬間的光影!



碩大的車子開進了鄉間小路,附近淳樸的鄉下人,無不交頭接耳的討論著,更何況是看到車子裡魚貫而出的人,都是背著大相機。

與老闆接洽後,老闆開始如往常般的作業,而我們也開始消耗相機的快門數、電力、以及記憶容量,而吳老師也在一旁也不斷的忙著佈置適合的場景。

製鼓的手續非常的繁瑣,從削皮、曝曬、浸水、穿洞、定型、蹂鼓、上色到成品約20餘個步驟,且在曝曬牛皮的過程中須忍受異味,難怪在廣場中的異味,原來是牛皮散發出來的。





老闆 黃呈豐 為我們示範的,是定型的前置作業: 鼓筒製作,而其中最關鍵的,是在鼓筒中放入彈簧片,讓鼓音更有共振效果。



就這麼一個畫面,讓大家擠破頭的想要拍,這麼多人讓我沒有想要拍的慾望,乾脆到處晃晃。這裡其實不大,每間房間都只有幾坪大,很難想像這裡是產鼓的工廠。望著牆上黃老闆與明星合照的相片,讓人有種唏噓的心痛,媒體所能帶給這些致力在傳統技藝上的人的,僅僅是一張照片和回憶罷了。

傳統的沒落,依然是進行式,而我們能作的,也僅能紀錄而已。







一個定格動作,讓老闆汗流浹背,因此老師趕緊叫黃老闆示範室內的工作。 在鼓筒製作完成後,接下來就是蒙皮定型的工作,只見黃老闆在繃緊的鼓皮上敲敲打打,邊聽聲音邊調整螺絲鬆緊度,為的就是要讓鼓均勻的發聲。





拍著拍著,已經有膩的感覺,就往外走,看看是否有值得紀錄的是物,門口對面的牆腳下,2位阿婆引起了我的注意,其實原本想直接對著阿婆拍,但是以台灣習俗來說,阿婆不見得可以接受,乾脆就坐下來和2位聊天,要了解這裡的風俗民情,問老人是最準的了。

(雖然不能光明正大拍,但是盲拍總可以吧,阿婆非常可愛!)


原來這裡早期養鴨及漁業為大宗,但是因為一個戴奧辛事件,讓養鴨業頓時消失無蹤,而整個鄉鎮也隨之沒落,當時看著新聞報導時,一點都沒有感覺,對自己是件不痛不養的事,看著這位80幾歲的阿婆坎坎而談,聽著聽著,心也跟著酸起來。

看看時間也快進入尾聲,向阿婆招呼後,我回到了院子裡,裡面一群人還是努力的拍著,而我仍不斷的找尋不一樣的題材,看著黃老闆的孫子,和朋友們跑來跑去的,我乾脆叫他們一起來合照,為青春留念吧!



認真的做事下,時間過的很快,大家開始集合要上車了,我自告的向黃老闆要求合照,他也爽快的答應了。


再見啦,黃老闆,一位堅持古法傳統的人。



下一站,我們要去溪口,體驗一下手工竹籠的製造過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